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
兹
宝鼎,
祀
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 chū zhōng。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
寰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多万中国同胞惨遭 shā lù。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
悼
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兹
(
zī
)
祀
(
sì
)
惨绝人
寰
(
huán
)
悼
念(
dào
)
(2) 根据拼音写词语。
chū zhōng(
初衷
) shā lù(
杀戮
)
(3) “国殇”的本义是
为国牺牲的人
,在文段中指
死难的军民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 chū zhōng。”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 “野蛮”是形容词,“悼念”是动词,“共同”是副词。
C. “侵人南京”“制造惨案”“惨绝人寰”“维护和平”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相同。
D.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句中的第二个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
答案:1.
(1)zī sì huán dào
(2)初衷 杀戮
(3)为国牺牲的人 死难的军民
(4)B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河日新 慰我同胞
辛仲平
①又是一年国家公祭日。
②冬日的南京,寒风萧瑟,松柏肃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排成矩阵的 260 多面蓝底白字“国家公祭”幡迎风猎猎,高 1.65 米、重 2014 千克的国家公祭鼎矗立广场。今天,和平大钟再次敲响,凄厉的警报声穿越城市上空,来往车辆汽笛长鸣,行人过客低头默哀,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全城在这一刻静默!
③86 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12.13”,这个满含伤痛和血泪的日子,承载着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300000”,这个用皑皑白骨垒成的数字,记载着中国人永志不忘的伤痛。
④公祭十年,我们目睹了“消”与“长”。“进入 2018 年的短短 1 个月内,有 4 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存 90 余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于 2022 年 12 月 29 日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存 50 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代表着幸存者依然在世的灯光一盏一盏地熄灭,如今仅存的 38 盏明灯依然在顽强地闪烁着微光。历史的证人逐渐走向凋零,但历史的真相却透过幸存者的微光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他们的经历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存在,将更为持续和牢固。把真相告诉世人,让历史讲述未来,“消”“长”之间,历史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被遗忘。
⑤公祭十年,我们见证着“传”与“育”。走过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 418 号,这里每天都排着一条长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等待入馆参观。无论寒暑,不管晴雨,来纪念馆表达哀思、祭奠亡灵的人越来越多。2014 年以来,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到纪念馆参观的人超过 800 万人次,即便在疫情期间,年均参观人数也在百万人次以上。纪念馆就像一位长者,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又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地播撒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信念、“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理念,培育着青少年投身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自觉。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传”“育”之间,国家公祭正发挥着强大力量。
⑥公祭十年,我们拓展了“记”和“忆”。南京大屠杀,不只是一城一国的记忆,更应是世界的记忆;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不仅是一国的诉求,更应是世界的追求。从 2015 年 10 月 9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到“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美国洛杉矶、俄罗斯莫斯科、意大利佛罗伦萨;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者、海外友人三大系列口述史相继完成;从 2015 年第一座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美国旧金山开馆,到 2017 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南京大屠杀已经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把城市行为变成国家意志、把南京记忆变成世界记忆,“记”“忆”之间,凝聚起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强大合力。
⑦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今天的江苏,正书写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这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抗战期间牺牲烈士以及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我们将在铭记历史中凝聚前行力量,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作示范,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 2023 年 12 月 13 日《新华日报》,有删改)
3. 公祭十年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中“800 万人次”“百万人次”说明了什么?
5.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6.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重要特征,试从文中举出一例说明。
7. 请分析第④段的行文思路。
答案:3.①公祭十年,历史的证人逐渐走向凋零(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世的越来越少”),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历史的真相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②公祭十年,来纪念馆祭奠的人越来越多,纪念馆向人们讲述着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培育着青少年投身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自觉。③公祭十年,南京大屠杀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凝聚起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强大合力。
4.说明从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来,每年都有很多人从世界各地来纪念馆表达哀思、祭奠亡灵,国家公祭在传播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等思想方面发挥着强大力量。
5.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同胞,传递中华儿女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促使人们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6.示例:第⑥段列举《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事例,充分说明公祭十年,我们把南京大屠杀拓展成了世界记忆。
7.本段第一句是中心句,总领全段。然后论述“消”,用数据和形象化描写展现幸存者的凋零;再论述“长”,分析幸存者和国家公祭在传承历史记忆中的作用。最后总结升华,强调历史的永恒性,呼吁人们铭记历史。全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逻辑清晰,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