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在“名著人物大家谈”活动中,有同学提出《红岩》中许多人物都是《纪念白求恩》中说到的“大有利于人民的人”。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用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加以证明。
备选人物:成岗 龙光华
答案:示例一:成岗全身心投入为人民谋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堪称“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在负责《挺进报》印刷工作期间,他不惧危险,日夜忙碌。为了将革命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民众,他精心排版、印刷,每一份报纸都承载着希望。即便被敌人逮捕,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他也未吐露一丝机密。他始终坚守底线,用顽强的意志保护着党组织和革命同志,以自身的苦难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解放,如同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示例二:龙光华在渣滓洞的英勇抗争,充分展现了“大有利于人民”的高尚品质。当敌人以断水来折磨狱中的革命者时,他心急如焚。为了狱友们能有生存的希望,他挺身而出,勇敢地带领大家与敌人展开斗争。面对敌人的棍棒相加,他毫不畏惧,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他不顾自身安危,只为争取那宝贵的水源,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如同白求恩为救助伤员无私奉献,将生的机会留给他人,用生命诠释了对人民利益的坚定守护。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对“桥梁”的解释: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构筑物;②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桥梁,乡村小桥、石拱桥、立交桥、玻璃观光桥等。
选择一座你熟悉的桥,尝试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 500 字。
答案:家乡的永济桥
在我的家乡清溪村,村西的小河上横卧着一座石拱桥,名叫"永济桥"。这座桥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村民集资修建,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建筑结构
永济桥全长22米,宽3.5米,高6米,为单孔石拱桥。桥身由本地青石砌成,拱券采用纵联式砌拱法,拱跨15米,拱高4.8米,宛如一道新月横跨河面。桥面铺着86块平整的青石板,每块石板长1.2米、宽0.6米,历经百年行人踩踏,表面已磨得光滑温润。桥两侧各有12根望柱,柱顶雕刻着简单的莲花纹样,柱间嵌着石栏板,栏板上刻有"福""寿"等吉祥字样。
建造工艺
建桥时,工匠们用糯米浆混合石灰作为粘合剂,使石块紧密咬合。桥基深入河床3米,采用"筏形基础"结构,由三层松木垫底,再垒砌石块,这种方法让桥身历经多次洪水仍安然无恙。据《清溪村志》记载,当年建桥共用了2800块青石,动用了30多名工匠,耗时整整两年才完工。
功能作用
作为村里唯一连接两岸的通道,永济桥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功能。桥东是村庄聚居区,桥西是千亩农田,过去村民下地劳作、赶集买卖全靠这座桥。桥洞下方设有泄洪槽,遇到汛期,河水能从槽中快速流过,有效减少对桥身的冲击。如今,虽然村东头新建了水泥桥,但老人们仍习惯走永济桥,清晨在桥上晨练,傍晚在桥头聊天。
历史价值
1985年,永济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南头的石碑上,清晰记载着建桥的缘由和捐款村民的姓名。1938年,抗日游击队曾在桥上设伏,歼灭了一支日伪运输队,这段历史让石桥更添传奇色彩。2010年,文物部门对桥身进行了修缮,更换了12块风化的栏板,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如今,永济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村民心中的精神纽带。桥面的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记录着岁月的变迁;桥头的古槐树下,代代相传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座百年石桥,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清溪村的安宁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