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内外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
襄
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
然
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
异
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蒨酞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滀者焉①。洑②出石罅③,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④,幽草缭其趾⑤。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有删改)
【注】①得泉之泓澄渟滀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清澈而平静,汇聚在一处。②洑(fú):水潜流地下。③罅(xià):缝隙。④颠:顶部。⑤趾:山脚。
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略无
阙
处 阙:
同“缺”,空隙、缺口
(2)至于夏水
襄
陵 襄:
冲上、漫上
(3)崭
然
然:
……的样子
(4)心始
异
之 异:
认为……奇异
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2)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客人们想休息,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
7.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草 木 渐 秀 润 山 竦 出 崭 然 露 芒 角
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
8. 甲文描写三峡秋季景色却不见“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
示例一:选取典型景物,用“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写出秋季的萧瑟肃杀;引用渔者歌谣,烘托三峡秋季的悲凉凄清。示例二:从视觉的角度写“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表现秋季的萧瑟肃杀;从听觉的角度写“高猿长啸”、渔者歌谣,烘托出三峡秋季的悲凉凄清。
9. 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的形态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简要分析。
山势连绵,如甲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乙文“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高峻挺拔,如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乙文“山竦出,崭然露芒角”。
10. 读完甲、乙两文,小晋写了如下两条随文笔记。请结合两文内容,任选一条进行阐述。
笔记一:甲文与乙文都有引用,作用却不相同。
笔记二:甲文与乙文的写作顺序大有不同。
示例一:选择笔记一。甲文通过引用渔者歌谣,强调三峡地区的险峻与凄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乙文通过引用客人们的共同评价,表达了大家对当前所见美景的认同与喜爱,增强了文章对龙山美景描绘的真实感。示例二:选择笔记二。甲文中,作者先概括描绘三峡总貌,突出其雄伟景象;接着按照景物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乙文中,作者以自己和友人的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将龙山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