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冯骥才:我七十五岁了,还有理想
段 茵
①毕业后留在导师冯骥才先生身边做事,在我,感觉真正的学业才刚刚开始。在先生身边,看着他待人接物,听着他有关文学、文化的夫子自道,跟着他的思维理路做事,解读他的艺术人生,静观他的思想明灭……那真是人生的学业,茫茫没有止境的。
②说起先生,可说的很多,不必再说的似乎更多。他是知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有这么一大堆文化身份围着,自然是时间的穷人啦。一天天被协会、媒体、生生熟熟的各界来访者追着、问着、拉着、绑着,不停地考察、开会、论证、演讲、采访,生命的马驹都被时间的栅栏困住了,可他居然在时间的碎片上也开出写作的花来,比如新近获了鲁迅文学奖的《俗世奇人》,比如《西欧思想游记》《俄罗斯双城记》《意大利读画记》,都是这样的奇花嘛,这便不得不令人佩服了。我们理解他的忙,理解他常常系错扣子或是穿了下摆破了洞的衬衣,尽量避免打扰他,他居然不领情,常常倒打一耙——你得成长啊,要自信啊;对着电脑能做什么学问,那都是死的;得下去跑啊,民间文化要接地气啊……
③他常常朴实地把学生们比作他的树。或许他不介意我们是花树果树还是藤树,能长成乔木灌木或是檀木,但他绝对介意我们在他的园圃里天天伸胳膊喝风饮露。想想他说的话吧,“我七十五岁了,我还有理想”,我们不去追求“理想”还想怎样啊!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眼高手低,“理想”就像树尖上摘不到的桃子,这又是先生极其看不过的。
④先生是经历过基层的人,练就一身硬邦邦的生活本领,什么泥瓦活儿、木工活儿,生活中的煤、水、电、修车、套炉子,样样都通,当年在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写作时赶上社里盖楼,他还抬沙拌灰给帮过忙。于是,他便用心良苦地以他的方式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希望我们能承担起自己的生命重量。我记得有一次自己身体不大舒服,偏偏先生要交给我一堆书和资料。他可以让别人转交的,省事省力,可他不这样。他费了很大的劲儿从自家楼上找出一只“风尘仆仆”的拉杆箱,把资料打包装箱,亲手交给我拉着,并且拒绝在场的人伸手帮忙。我想,这样用心的导师,如今怕是真的不多了吧。
⑤下午,走进先生的大画室。那儿的光线总是压得低低的。老式唱片机有时缓缓淌出一段肖邦、柴可夫斯基或是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四壁自然都是书、画、老箱柜和来自民间的各类生动造型——民窑青花、布老虎……几捧绿萝静静
吮
吸
着透过窗幕的天光。迎面是一张拥挤不堪的大画案,上面总是堆满了大部头的杂书和民间的物件儿,土陶瓶里插有几只生了锈般的铁青色老莲蓬,笔架上笔筒里胡乱挂着、塞着各式毛笔,青花笔洗和大大小小的碟碟罐罐散落一旁。唯一的空白处露出小半幅旧毡子,地界儿也就只能写写书法或是作小幅的画。
⑥每每得了一点儿空闲,先生就退回到画室角落里的一张藤椅上,就着矮矮的木桌喝一杯牛奶吃一角面包。身后的荆条纸篓个头儿大得足像个柴筐。这时,我们是真的很少打扰他了。
(选自2018年9月10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4. 简要概括文中冯骥才先生的事例。
在时间的碎片上开出写作的花→①
年事已高仍心怀理想
→②
亲手将资料交给“我”
→工作、创作繁忙,难得空闲休息。
5.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 或许他不介意我们是花树果树还是藤树,能长成乔木灌木或是檀木,但他绝对介意我们在他的园圃里天天伸胳膊喝风饮露。(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树,来说明冯骥才先生要求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介意学生们停滞不前,眼高手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冯骥才先生对学生们有严格的要求,但又接纳他们的个性化成长。
(2) 几捧绿萝静静
吮
吸
着透过窗幕的天光。(从加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吮吸”是吸取东西的意思,在文中指绿萝积极、努力地吸收阳光,写出了绿萝的生机与活力,象征了冯骥才先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6. 第⑤段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冯骥才先生的大画室,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第⑤段用大量笔墨描写冯骥才先生的大画室,展现出他的日常生活、爱好及性情,从侧面表现冯骥才先生高雅的情趣,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7. 有人认为本文冯骥才先生的形象特点与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很相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要分析。
示例:同意。①在对待学生方面,两位老师都关爱有加、严格要求;②在对待专业方面,两位老师都治学严谨、认真负责;③在个人生活方面,两位老师都生活俭朴、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