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 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孔子知弟子有愠
心
,召而问曰:“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①
子路曰:“意者②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 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譬如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③?”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④夫子。夫子盖⑤
少
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
而
志不远矣!”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
【注】①孔子一行被困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到围攻且被断粮,处境堪忧。②意者:或许,恐怕。③比干:商代贵族,多智,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④容:接受。⑤盖:同“盍(hé)”,何不。
7. 请根据下表中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的词语。(4 分)
(1)孔子知弟子有愠心 (根据上下文推断):
生气,恼怒
(2)夫子盖少贬焉 (查阅词典法):
稍微
(3)赐,而志不远矣 (课内迁移法,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同“尔”,你
(4)不容何病 (参考词典解释:①疾病;②疲惫;③担忧,忧虑):
③
8.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 分)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9.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
10. 乙文中子路、子贡、颜回都对孔子的提问作了回答,谁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夫”的标准? 请说明原因。(3 分)
颜回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夫”的标准。由“夫子之道至大……不容然后见君子”可知,颜回认为面对困境,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接受,也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这更能现出君子的品格。这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品格。
11. 结合文天祥这一历史人物,根据其生平事迹或诗词作品写一段文字,作为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观点的支撑材料。(2 分)
示例:文天祥在朝廷做官时,为了人民而屡次建言献策,体现了“得志,与民由之”。由宋朝灭亡后,文天祥一直坚持抗元至被俘可知,他一直志向坚定,即使屡遭磨难,依然初心不改,充分体现了“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