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①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
。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
世独立,羽化④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注】①苏子:苏轼在文中的自称。②属(zhǔ):劝请。③冯(pí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④羽化:指飞升成仙。
10. 下列对甲、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2分)
A.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与“闲庭信步”中的“步”意思相同,都是“散步”的意思。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是“只是”的意思,感叹“闲人”很少。
C. “兴”读xīng时有“起身”“兴起,产生”等义项,读xìng时有“兴致”“喜欢”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水波不兴”中的“兴”应读xìng。
D. “遗”有“丢失”“抛弃”“遗留”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遗世独立”中的“遗”应为“抛弃”的意思,表现了苏轼的孤高超脱。
11.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与(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12.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2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3. 甲文描绘了一幅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请结合画横线的句子具体分析。(3分)
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错的藻、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空灵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14. 甲文中“闲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苏轼的哪些行为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闲人”。(4分)
甲文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欣赏美景的人。乙文中,苏轼与客人夜游赤壁,在清风明月中泛舟江上,举酒诵诗,惬意高雅,欣赏美景,自在如仙,尽显悠闲、淡定、从容之态。这些行为表现出苏轼是一个“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