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课时练答案 2025年同步导学案课时练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10页解析答案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②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怅然。乃疏凿芜秽③,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①欹(qī)嵌:石块错斜嵌插在溪岸的样子。②邑:城镇。③芜秽:丛生的杂草。④俾:使。⑤裨:补助,增添。
6. 下列对甲、乙两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D
)(2分)
A. “清流见底”中的“流”是“水流”的意思,与“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流”意思不同。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是“欣赏”“领悟”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中的“与”意思不同。
C. “之”有“人称代词(他、她、它)”“指示代词(这、这个、这种)”“助词,的”“到……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为之怅然”中的“之”是“这”的意思。
D. “名”有“名称”“命名”“说出”“闻名”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不可名状”中的“名”是“命名”的意思。
7.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8. 甲文写景凝练生动,请结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简要分析这一特点。(3分)
“高峰入云”是仰视所见,是静景,描写山之高,一个“入”字极富动态感;“清流见底”是俯视所见,是动景,描写流水的清澈。这句话用笔凝练,寥寥八字,就从仰视、俯视两个角度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9. 甲文和乙文都写了自然山水,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请简要概括。(3分)
相同点:都通过对秀丽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乙文借小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却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答案:6.D
7.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8.“高峰入云”是仰视所见,是静景,描写山之高,一个“入”字极富动态感;“清流见底”是俯视所见,是动景,描写流水的清澈。这句话用笔凝练,寥寥八字,就从仰视、俯视两个角度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9.相同点:都通过对秀丽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乙文借小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却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