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具体分析。
答案:课文使用了逻辑顺序,从画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介绍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4. 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答案:
(1)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飞虹”比喻拱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拱桥的形状,突出了它的宏伟气势。
(2)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的特点。
5.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等,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四字词语概括力强,简洁生动,形式工整,节奏鲜明。如“春寒料峭”绘近郊春景氛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现街市繁华场景。使用这些四字词语,增添了文化韵味,能帮助读者构建画面,提升阅读体验,且契合画作的文化内涵。
6.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
可
能
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答案:不能删去。“可能”表示估计,不确定,若删去,句意就变成“《清明上河图》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过于绝对。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