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边读边扫除障碍,写出下列词语的大意。
(1)泉台: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2)旌旗:
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3)阎罗:
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4)烽烟: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答案:(1)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2)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3)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4)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3.读完课文,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写下来。
在《梅岭三章》中,作者陈毅同志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我很好奇他在创作这些诗歌时,内心具体的情感波动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又是如何坚定地相信革命终将胜利的?
答案:【解析】:此题属于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开放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思考能力。题目要求写下读完课文后的疑惑,意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解答时,学生应回顾课文内容,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疑问点或不明确的地方,然后整理成问题表述出来。
【答案】:答案示例(答案不唯一):在《梅岭三章》中,作者陈毅同志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我很好奇他在创作这些诗歌时,内心具体的情感波动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又是如何坚定地相信革命终将胜利的?
4. 阅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字词。
丛莽(
mǎng
)间 旌(
jīng
)旗十万斩阎(
yán
)罗 南国 feng(
烽
)烟正十年 捷报飞来当(
dàng
)纸钱 xuè yǔ xīng fēng(
血雨腥风
)应有涯
5. 三首诗共用一个诗题,形式相对完整独立,请试着从内容上分析三首诗之间的关联。______
三首诗内容上互相关联,围绕“断头”构想,扣住“意如何”展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诗意层层深化、拓展。
6. 选取一处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仿照示例,为该词的表达效果写批注,并运用“换词法”替换批注的词语,体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示例]“斩阎罗”中的“斩”字,威力巨大,沉着痛快,特别能表现诗人对“阎罗”的憎恨。如果替换为“杀”或“打”,虽有抗敌之意,但失去了气势,没有原文生动的表现力。______
[示例一]“招旧部”的“招”字,意为“招来、召集”,表现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召集起来的气概,空间广阔,声势浩大。如果替换为“收”,会缺少声势;如果替换为“率”,不符合“断头”“泉台”这样的语境。
答案:4. mǎng jīng yán 烽 dàng 血雨腥风 5. 三首诗内容上互相关联,围绕“断头”构想,扣住“意如何”展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诗意层层深化、拓展。 6. [示例一]“招旧部”的“招”字,意为“招来、召集”,表现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召集起来的气概,空间广阔,声势浩大。如果替换为“收”,会缺少声势;如果替换为“率”,不符合“断头”“泉台”这样的语境。[示例二]“捷报飞来”中的“飞”字,意指捷报频传,喜讯来得又多又快,这一动词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期盼与坚信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替换为“传”或“飘”,则显得速度慢,失去了气势。[示例三]“正十年”中的“正”字,表现出了革命时间之长,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情。如果替换成“已”,读来有一种疲倦之感,缺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示例四]“须向”的“须”字,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如果替换为“将”字,则只是一种预测,不能强烈表达诗人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