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圈画课文各段的关键句,尝试概括各段的内容。______
第1段关键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内容概括:“我”得知母亲去世后,悲痛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第2段关键句:“我家是佃农。”内容概括:交代“我家是佃农”的家庭背景。第3段关键句:“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内容概括: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苦苦支撑家庭。第4段关键句:“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内容概括:母亲每日辛苦劳动。第5段关键句:“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内容概括:母亲整日劳碌,教“我”生产知识。第6段关键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内容概括:母亲用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第7段关键句:“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内容概括:母亲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第8段关键句:“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内容概括:“我”从母亲身上看到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第9段关键句:“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内容概括:“我”感谢母亲教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第10段关键句:“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内容概括:“我”感谢母亲教给了“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第11段关键句:“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内容概括:“我”将用大爱大忠来报答母亲。第12段关键句:“愿母亲在地下安息!”内容概括:“我”愿母亲安息。
答案:第1段关键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第2段关键句:“我家是佃农。”
第3段关键句:“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第4段关键句:“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第5段关键句:“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第6段关键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第7段关键句:“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8段关键句:“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9段关键句:“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第10段关键句:“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第11段关键句:“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第12段关键句:“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第1段:“我”得知母亲去世后,悲痛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第2段:交代“我家是佃农”的家庭背景。第3段: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苦苦支撑家庭。第4段:母亲每日辛苦劳动。第5段:母亲整日劳碌,教“我”生产知识。第6段:母亲用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第7段:母亲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第8段:“我”从母亲身上看到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第9段: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第10段: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第11段: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第12段:母亲为支持“我”的事业,一直在老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第13段: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生产。第14段:“我”感谢母亲教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第15段:“我”感谢母亲教给了“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第16段:“我”将用大爱大忠来报答母亲。第17段:“我”愿母亲安息。
3. 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词语。
(1)母亲这样地整日(
劳碌
)着。
(2)母亲在家庭里极能(
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3)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
周济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4)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
宽厚仁慈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5)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
为富不仁
)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6)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
慰勉
)。
(7)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
不辍
)劳作,尤喜纺棉。
答案:(1)劳碌 (2)任劳任怨 (3)周济 (4)宽厚仁慈(5)为富不仁 (6)慰勉 (7)不辍
4. 作者将母亲放在哪两个不同的背景中来写?不同背景下的人物形象特点有何不同?
①两个背景:一个是“我家是佃农”的贫苦背景,另一个是全中国面临着种种社会问题和“我”所经历的中国革命历程的背景。 ②第一个背景下,主要写母亲的勤劳和宽厚仁慈;第二个背景下,主要写母亲的爱憎分明和深明大义。两种背景都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
答案:①两个背景:一个是“我家是佃农”的贫苦背景,另一个是全中国面临着种种社会问题和“我”所经历的中国革命历程的背景。 ②第一个背景下,主要写母亲的勤劳和宽厚仁慈;第二个背景下,主要写母亲的爱憎分明和深明大义。两种背景都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
5. 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请任选一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A
A.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B.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我选择____句:______
答案:[示例一] A “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示例二] B “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