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听课体会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老师用风的谜语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巧妙地揭示了课题。
二、识字教学,方法多样 。
1、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出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姜老师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动,先展示宋涛、陈丹、赵小艺的画像,号召同学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打招呼,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认识了生字,还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然后,姜老师又让同学们在身边的人名中找一找有哪个字,这一环节的设计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很好。
2、 对于本课的两个多音字“杆”“转”也通过组词的方法加强识记,并且教师强调了字在不同读音时的含义。再比如:课文中的四会字“显”,学生能用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进行识记。
三、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巧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句式:“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 。”这样的句式不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又从说到读,把理解课文内容与语言基本功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老师还让孩子们读了自己创作的这首小诗,让学生们有了成就感,且了解了诗的创作形式。
四、加强读书实践“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姜老师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接着姜老师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勇于创新。
五、学科整合、读说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姜老师把绘画叶圣陶老人的《我们知道》引入教学之中,“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你()了。”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失误中学会完善自己的,这节课也不例外。
1、应该在课堂中注重“以读为本”,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欠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读的时间比较短,只读了一遍课文。学习完课文,应该回读课文,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时间比较少。
2、 训练说话贯穿教学的每一环节,而且形式单一,都是“风来了,风把
( )吹 ( )了,风藏在( )里 。”既然是这样,就没必要重复,可以在讲完课文以后, “拓展一”中学生作诗之前,先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再展示图片,让学生拓展蒲公英、柳枝、湖水、风筝等就可以了。另外,就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说“风把蒲公英吹散了”, “风把风筝吹飞了” ,“散”字和“风筝的飞”我们觉得用得很好,老师没必要给改成“吹飞了”和“飞起来”字,拘谨了学生思维,太死板。
3.最后一个环节读叶圣陶的诗,老师让学生补充最后一小节,比较浪费时间,可以设计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也实现了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目的。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