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生命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各活50年!”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平分生命》,本文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亲情”。
课文记叙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液时,勇敢地献出了自已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小哥哥的善良和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本文结构严谨,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好范例。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模仿的能力,但是要想让学生把对课文的学习升华到“赞美亲情,呼唤奉献”的高度则有一点的困难,还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我们班的孩子在之前的学习中,对通过人物的对比及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片段有一定接触,但如果要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刻画与描写,仍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从而学习写法。所以,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孩子们的学习实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孩子阅读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积累语言,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表现小男孩对于给妹妹输血在语言、神态、动作等前后转变的词语,如:犹豫、点头、安静、微笑、颤抖、又蹦又跳、郑重其事,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从读到感受,模仿课文片段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小哥哥善良、勇敢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体会表现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重点词语,如:“犹豫、点头、安静、微笑、一动不动、颤抖、又蹦又跳、郑重其事”等,把握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初步感受,课文通过如:“犹豫、点头、安静、微笑、颤抖、又蹦又跳、郑重其事”等词语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孩子们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始终体现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人。基于这样一个指导理念,为了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开课时,我以创设情景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拉开课的帷幕。
师:“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各活50年!”(师相机板书:哥哥 妹妹 平分生命)
2、揭题后我让孩子们利用本单元“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读了课文,找找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回忆一下主要内容”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提示:“哥哥和妹妹为什么平分生命?怎样平分生命?——请根据这两个问题来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孩子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同时回顾课文中小男孩输血前中后的变化。相机板书学习方法:“忆 读 悟”。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语文的普遍性方法,这样一来,课文的学习与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二)细读课文,感悟善良与勇气。
1、 在孩子们已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伺机利用大屏幕出示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思考题: 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照要求自读课文,仔细读读小男孩说的话,可以简单将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全班汇报交流。
《课标》中提出中段孩子的阅读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而我这一环节的设计,即是尊重了孩子们阅读的多元性,又使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课文的主人公,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化,从而感受人物的品质,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中段的阅读目标:“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扶着孩子们走好语文学习的道路。
2、全班汇报交流时,我还有意识地渗透着习作指导,读写结合,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
(1)感悟小男孩语言描写的句子:
“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
“放心吧,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你能活到一百岁”
“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①让孩子们畅谈:这些句子让你了解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纯真、勇敢、善良、无私)
②在学生充分体会的基础上,出示男孩和医生的对话,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在读中,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地树立起小男孩的形象。
(2)感悟小男孩动作描写的词语和句子:
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声音颤抖地问。
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
①让孩子们畅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又让你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
②让学生对比朗读描写小男孩输血前中后动作的句子。
③对比感悟:将句子中的“安静、一动不动、颤抖、郑重其事”等词语去掉再读一读。
抽血时,男孩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问。
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昂起头,对医生说。
通过这样一个对比朗读,感受作者对主人公动作、神态描写的准确性,紧接着再齐读原句,从而深刻体会“纯真、勇敢、善良、无私”的含义,深化学生对主题“亲情”的感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同时,也深入体会学习,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及神态描写来刻画出人物形象,体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教学完这一环节,孩子已明白小男孩对妹妹无私、勇敢而纯真的爱,紧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的2—6自然段,并勾出描写小男孩面对输血的前、中、后不同神态与动作的词语。
①请生思考:你从哪里最能感受到小男孩的勇敢?抓住关键字词“犹豫——点头——安静——微笑——一动不动——颤抖——又蹦又跳——转——挽——郑重其事”,感受小男孩前后的变化,谈自己的体会。
②回到重点句“男孩犹豫了一会,最后点了点头”,动作与神态描写反应小男孩艰难的选择,从而体会小男孩面对两难选择时的窘境,进而“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引导孩子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小男孩当时的心理活动。
③师生合作读课文2—6自然段,再次感知小男孩的选择与前后变化。
新课标中段的阅读目标指出:学生在阅读中要能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照顾了孩子们多元化的阅读感受,也使学生明白了主题“亲情”的深意。

(三)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1、语文学习仅仅阅读课本文章是不够的,因此,我还为孩子们推荐了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疯娘》、《两个巴掌》、《意林——感动生命的132个亲情故事》,将阅读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之中。
2、课文是指导孩子们写作的最佳范文,课标指出中段的孩子通过阅读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学完文章,我引导孩子们总结了本文的学习方法——人物的细节刻画,为下面的小练笔做准备。
3、为更好的学习细节描写,学以致用。我留了一个课外作业:练习写小片段。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个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表现其某一方面的特点。
此处设计主要是使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孩子们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五、说板书。
无私 忆 读 悟
善良
勇敢
??????
六、反思
《课标》指出“孩子们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将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感悟、畅谈,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尊重了他们的个性化阅读。
我在教学本课时大胆尝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好老师,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本课教学,我感觉到,语文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还是要落脚于教育孩子读好书,写好字,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