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教学《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之前,我布置学生完成两道预习题:
       1、课后第2题。
       2、文中第二至五自然段写了日军、中国守军分别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他们不同形象的?
       与预习题相应,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感受日军、中国守军不同的形象。2、朗读课文,深入体会。3、学习作者表现不同人物形象所用的方法。
       首先,我们一起来交流两种军队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自学五分钟,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之后,学生边读文,边汇报自己的思考;再则让学生总结日军、中国守军不同的形象。
       接着,男生读表现日军形象的句子,女生读表现中国守军形象的句子,我读其他的句子。大家一起来读读第二至五自然段,在整体读的过程中深入体会两种不同的形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表现日军和中国守军不同形象的方法。刚才的朗读给了大家启迪,不少同学马上举手:很明显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时,相机引导解决文后第2题,体会带点词的感情色彩。我点拨一下:这一课的重点词语不少,有没有发现点什么?这一课与《郑成功》有点儿相似。有同学讲出了自己的发现:作者运用褒义词和贬义词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好!女生读褒义词,男生读贬义词。
       我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有些褒义词和贬义词换一下位置?比如说,由于众寡悬殊,中国守军被日本鬼子打得狼狈而逃。这样能行吗?学生们说,当然不行。不过,邵菲说了,作者这样是不是有点虚伪呀?打了败仗就是打了败仗嘛!对于这样一个“生成”,我可不能错过,主要给大家讲一讲“立场”,讲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
       再整体回顾,读一读这四个自然段。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学习了这节课,我感受到了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不畏强敌的中国守军形象;看到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用心险恶的日本鬼子尸横桥头,感到大快人心。
       我为下一节课布置一道预习题:准备复述卢沟桥事变的过程。
信息发布者:admin
《5、卢沟桥烽火》第三课时教后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就布置学生事先预习复述。那么,今天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孩子们讲一讲“卢沟桥事变”。
       一、理解“亡我之心不死”。
       文中第6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其中有一词语——“亡我之心不死”。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来思考,可以分步说,先说“亡我”再说“之心”再说“不死”。回顾前文,一向不大爱发言的杨璟同学说,“亡我”就是侵略全中国。叶雨说,“之心”指野心。我说,可以扩成“狼子野心”,并当即板书下来。大家一起查一查词典,说一说这个成语的意思。我说,当时的中国东面一直有一条恶狼在虎视眈眈。戴影说,“不死”就是不善罢甘休。你别说,这三个发言的还都是女同学。然后,我让学生连起来说出整个词语的意思,再来读一读这样一个词语,体会一下当时的中国有着怎样的一个邻居。
       二、体会历史形势。
       理解“生死存亡”,让大家唱一唱《国歌》,体会一下当时严峻的历史形势:如果不反抗,人民就会成为亡国奴!
       指名读第7自然段,让学生圈画出“中国共产党”,我说:是谁通电全国,是谁大声疾呼,是谁号召人民团结抗日?全班学生一起说——中国共产党。再读一读通电内容,体会从三个感叹号中发现了什么。叶康发现——三个句子指向范围一个比一个大。我点拨:实际上在说什么?学生明白了:形势越来越危急。
       三、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课前,我已经了解了学生怎样练习复述的,感觉大家准备的情况还差不多。
       我让学生上台来复述,在一个一个复述的过程中,提示他们不是背诵课文,可以按照顺序根据情况临场发挥,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孩子们心领神会,既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又用上了自己现创的“活”语言。这种效果正是我们想要的。
       我还是要让更多的学生来复述复述,于是把“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分成几个部分,让四名学生一个“组合”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几轮下来,说的学生当然就多了。这样,学生内化语言的效果不就达到了吗?
       最后,我联系名古屋市市长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进行了适当的教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民族!警钟长鸣,我们要放眼未来。孩子们,一定要发愤啊!
信息发布者:admin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在执行班级管理“新政”的同时,我又吸收着魏书生老师教学方面的精髓。在教学方面,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优点,不要“邯郸学步”,最后什么也不能做到;像做班主任一样,也要学会放手,要努力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简单教学+自主教学”。魏式的教学步骤比较固定,一般分为:定学、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评价。其实,这样的教学跟“先学后教,当堂测试”的洋思模式较为相似,只是更为灵活,更为自主。
       教学《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我就努力采用这样的方式:
       首先,确定教学的目标: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2、读通课文。3、写好生字。4、解决生词。5、弄清主要内容。
       其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把“自学”与“讨论”两个环节合而为一。卢沟桥事迹的背景,学生借助资料完全能够介绍。对于生字,学生先写,然后确定易写错的字;对于生词,通过查词典,学生能够顺利解决。
       再次,我指导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读通各段课文。然后根据画出的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弄清课文的脉络,概括出主要内容。
       学完之后,利用《补充习题》进行测试,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最后,我对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评价。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采取这样的自主教学,每一节课,必须确定好自学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地自学、讨论。这样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检查下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有效起来。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