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目标有两个:
       一是体会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交流聂荣臻语言的内涵;
       二是练习想象写话——孤女谢恩。
       接着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单刀直入”,进行复习:说一说聂荣臻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和蔼可亲、心肠慈善、胸襟宽广、至仁至义。
       然后讨论表现聂荣臻高大形象的方法,学生一下子抓住了重点方法——语言描写。先评读第二自然段中聂荣臻对战士们说的话,结合文后第2题,圈画出“杀害”、“受害”、“伤害”,大家一起交流三个词语的关系。学生这样说,“杀害”、“伤害”是主动的,“受害”是被动的。有道理!再比较“杀害”与“伤害”两个词,我点拨:看一看这两个词的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白了,“杀害”是贬义词。我进一步诱导:为什么说“杀害”是个贬义词?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两者的目的不同。针对聂荣臻对战士们说话的态度,让学生带着思考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聂荣臻的恩怨分明、心肠慈善。
       我的过渡语是:第二自然段是语言描写,还有哪儿意思是相同的?学生找到了第五自然段,我说,这也是语言描写,不过是书面的。带着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我让学生自由朗读信的内容。怎么理解这段话呢?我教学生一个法子:抓关键词。体会一下“仇敌”,联系《半截蜡烛》一文,从而理解日本法西斯分子才是我们的敌人,而日本人民及他们的后代是我们的朋友。抓住“至仁至义”一词,体会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在范读之后,我充满激情地说道:这是一封怎样的信啊?爱憎分明,大义凛然,简直是字字千钧。为了把侵略者赶出祖国,我们的八路军即使是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也要奋勇杀敌,这才是英雄,这才是正义!这是一封以德服人的信,一定会震撼日军的心灵。接着,我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着,越读越有力量。
       第二个任务是写话。同样是课前先写一遍,我赶时间看一遍。课堂上,我选取典型的片断进行评讲,读“闪光”语句,让大家吸收完善自己的习作;分析共性的问题,让大家进行补救。如:重点应该放在“谢恩”和“中日友谊”上,学生甚至提到了美穗子的孩子,写得比较远。指导学生重点还是放在语言描写上,写好美穗子和聂荣臻将军的对话。学言得意得法之后,就得赶紧引导学生运用,进行“实战演练”。   
信息发布者:admin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这几天,因为做着每一课时的“导学单”,课堂教学的任务较之以前变得更加明确。学生课前已经做了一定的预习工作,对教学任务心中已经有数了。
       从侧重于我个人的教学构思,侧重于我个人课堂的表现,转向了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于是这几天的教后反思似乎已经程式化了。
       是呀,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学,还要老师教什么;如果老师教了学生学不好,还要老师教什么。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第一课时的任务如下:1、了解聂荣臻;2、读通课文;3、学习字词;4、了解故事的过程,概括主要内容;5、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值得高兴的是,在我的努力下,同学们当中终于有人能够直接地讲出聂荣臻元帅的生平经历。卢婷同学课前一定做足了功课,找到了关于聂荣臻的资料,并且花了时间背熟了。因此,课上她能面对全班同学胸有成竹地介绍。我对大家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我不要你们照着资料来读。卢婷这样的做法很好,以后她一定还会记得聂荣臻元帅的丰功伟绩。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第四个环节。
       在了解故事的过程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故事的组成部分: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按照课前的预想,引导他们把同一单元的三篇课文比较着读。回顾前两篇课文,学生说出《卢沟桥烽火》和《半截蜡烛》这两篇课文的故事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说一说《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一故事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三篇课文互相对照,学生们深入地了解了故事的组成部分。
       之后,我再让学生把这几个部分内容组合起来,概括成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们纷纷举手,我说,来看看谁说得既完整又比较简洁。在一遍又一遍地交流中,连后进生们也能够轻松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课堂上,就应该舍得让学生花时间“练”,让更多的学生“练”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学”。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