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莫泊桑拜师》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回忆这节课,我觉得自己重视了四方面的内容:

一、和学生一起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们重点探讨文后第3题:福楼拜是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是怎样的学生?

对于前一个小问题,程莹莹很快就答出:福楼拜是一个教导有方的老师。我问:从哪儿看出来的?大家的目光集中到了第7自然段。前一节课,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这一段中哪些是反问句哪些是问句。她接着回答:福楼拜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细致。

仅仅是细致吗?此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第6自然段来思考,大家明白了这些问题很有针对性,福楼拜不愧是名师。我追问:福楼拜是在什么时候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找到了“万般无奈”,理解到莫泊桑心中强烈的困惑。这时,我又推出练习7中孔子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学生想象莫泊桑听到福楼拜一连串问题时的心理,在交流中更能体会到福楼拜的循循善诱。

对于“教导有方”,我引导学生联系结尾再读一读,大家都意识到:真是名师出高徒啊!如果没有福楼拜,莫泊桑很可能就不成不了“短篇小说之王”。

二、一起在课文中读上个来回。

文中三次拜师,莫泊桑和福楼拜二人的表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我们好好地读上个来回,才能更透彻地理解。

我觉得,在课堂中,的确还需要这样地引导学生再回头来读一读,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来理解重点句子的言外之义。

第8自然段主要讲莫泊桑的勤奋,学生怎么来体会这一点呢?我先让他们圈出“天天”这个词,引导他们联系实际来想象:莫泊桑是怎样坚持观察的?学生想到了夏天骄阳似火等情况下莫泊桑仍然在观察。

理解“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一句,我给学生讲了《伤仲永》这个故事,学生明白了如果不继续努力,才气会慢慢荒废,这个时候师生一起朗诵谚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此基础上,我引学生深思:那么,福楼拜的“言外之义”是什么呢?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交流,学生明白这既是肯定,又有忠告。他希望莫泊桑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联系实践教写作。

学习第9自然段中福楼拜的第二句话:‘对于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联系我们班的写作实际,让平时有自己“写作风格”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们和文学大师产生了共鸣:就是要写出最真的东西,就是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来。

信息发布者:admin

《莫泊桑拜师》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课前读《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我感觉不仅学生需要读它,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好好读一读。莫泊桑有着虚心好学的态度,他学到了、成功了。如果我们也以认真的态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肯定也会有不小的收获:一、肯吃苦,勤练习。我们现在也需要福楼拜这样的教诲引路。二、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只不过我们观摩的是文本,是一个个学生。三、发现事物的独特特点。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在于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发现一个平实、真实的自我。

这节课的第一个任务是审题,学习“作家卡片——莫泊桑”,扩展学习福楼拜的相关资料。

第二个任务是检查预习效果。一是指名读一读课文,在初读课文的检查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篇课文中一些句子的语调和标点符号使用的特别之处,如“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中的破折号该怎样读,第7自然段中一连串问句该怎样读才好。二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学生理清莫泊桑三次拜师的过程。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莫泊桑每一次带着怎样的目的来拜师?福楼拜分别教给他什么?

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为什么会有三次拜师?这三次拜师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们再读课文之后,李缘说:每一次莫泊桑得到的都不一样。

很显然,这是一个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的答案。根据这一回答,我紧跟着点拨学生:福楼拜为什么不一次性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莫泊桑呢?唐凯亮举手了:福楼拜没有这么做,他就是要让莫泊桑自己一点一点地去尝试,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我眼前一亮:大家现在有没有体会到这三次拜师究竟不同在哪里?对,莫泊桑三次拜师是一种“阶梯式”的过程。那莫泊桑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成为“短篇小说之王”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细细体会。

最后我布置了三道预习作业:

1.文后第2题,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2.预先读一读,思考:福楼拜是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是怎样的学生?

3.完成一项特别的任务:一次仔细的观察,可以观察家门口经过的人。

跟我们老师课前备课需认真研读一样,只有课前准备好,学生在课上才能更有目的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收获。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