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2015年2月28日,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成功落下了帷幕。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温暖,是不用任何语言去传递的,而是用每个人的行动来表达,这就叫感动。颁奖礼上的这十位平凡的人都在做不平凡的事,因此,许多人都为此叫好,让所有人都很感动、震惊。这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让我们更加深入的知道,这个世界上还会有许多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出现。

感动中国里,有于敏、孙丽娜、朱敏才、朱晓晖……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炎黄”张纪清。

张纪清今年74岁,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为了做善事,他的房子从3间变成2间,又变成1间。1987年,他以“炎黄”的署名捐款给政府,又先后捐款给希望小学、贫困学生、敬老院、地震灾区。就这样,他以“炎黄”的署名默默为这个社会奉献了将近30年。直到2014年11月,他在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原来他就是江阴人找了27年的“炎黄”!江阴人甚至为了他而建立了“炎黄纪念馆”。《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词是: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为这个社会无私奉献了27年,日子越过越清贫,但他一点也不图回报,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心灵多么高贵、纯洁啊!他不愧对于“炎黄”这个名字,在这27年里,他为炎黄子孙们奉献了多少啊,他不为自己着想,却一直为别人着想。

张纪清在《感动中国》里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这点小事,不值得说出来。”一个人可以做善事27年,他要多么的善良,有毅力啊,在他看来这只是小事,但在我们看来已经很不可思议了。有人可能觉得他傻,干嘛要把自己的钱给别人用,但他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他只是一心想要为人们做奉献。人们算不出他一共捐了多少钱,但我觉得,他的那份心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的人,现在的人都只为自己着想,有的不仅不为社会做贡献,为了方便有的人闯红灯,随地扔垃圾,不为人民着想做违背道德的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张纪清一样,为人民多做奉献,这个世界该多美好啊。我也想到了自己,我也总为自己着想,总把“我”挂在嘴边,面对张纪清,我很愧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说“你”,多为别人做奉献。

有一首歌唱得真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像张纪清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吧,乐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为他人、为社会!那样,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完美!

信息发布者:admin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深处和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每个人的出现都让我们心生敬佩,你一定会被那个坚守工作岗位,半生如一日,兢兢业业付出的渔于敏所震撼;会被那个竭力助人,掀起慈善文化也并传承这一脉脉香火的“炎黄”所触动;会被那陪伴失聪儿子学校生涯16年只为让她如同正常孩子一般的母亲所温暖;会被那用青春照顾病重父亲的诗人女儿和全心全意照顾邻居的温暖大院所感动。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信念比生命还重要,他们用微笑诠释着世界上最美的诗,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篇篇精彩的华章。正因为他们,让我们这个爱的国度更加温暖。

还记得那段颁奖词吗?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为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年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同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一系列基础问题。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的首次氢弹原理实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40度的严寒,检查和矫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由于过度疲劳后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现场,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移步。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中国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了!

于老先生这一生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像他那样有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信息发布者:admin

今年的《感动中国》有许多催人泪下的人物。有氢弹之父于敏,“炎黄”张纪清等。其中令我感慨万分的还是乐于奉献的“炎黄”张纪清。

张纪清因自己农业生产成功而渐渐富裕,并买了300平米的大房子,成为当时的村中首富。某天,他看到许多囚禁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文化而学坏的。他忙捐钱给他们重走正路。从此他走到哪儿捐到哪儿,并化名“炎黄”,捐的钱也越来越多,最终成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张纪清,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炎黄”,掩盖半身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虽是平凡的老人,虽只有朴素的心愿,虽过着清贫的生活,可他却有高贵的心灵。炎黄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由于张纪清缺少捐的钱,于是把房子也买了,由300平米的大房子变为至今只有90平米的小房子,但他的人格却已广阔如海。他真的对得起“炎黄”这个化名。

助人方才快乐。历史上有许多如张纪清一样乐于奉献的例子。清朝的郑板桥,当官员时私自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于是被罢了官。然而,他并不放弃助人,并以卖画、卖字为生,但卖来的钱几乎都送给了百姓。雷锋,中国最显著的奉献模范,谈起奉献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他从于军队,一直为国奉献。只要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大雨中,他把唯一的伞给了一对母女,自己却被淋成“落汤鸡”。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在修车。

现在的人,也有许多不知名的志愿者。他们舍去工作,在路边为人指明方向,在公路上帮助老人过马路。这样的人,虽然无名声,但看到他们奉献于他人的样子,我们的心中将涌起一股暖流。

但是,还是有人自私自利,见人困难时不但不给予帮助,反而幸灾乐祸地嘲笑别人的倒霉。我以前也是这样,但炎黄的精神打动了我,我渐渐开始学习炎黄。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也学习炎黄,这世上也出现更多的“炎黄”。

学习炎黄,学习张纪清,我们的心灵将得到净化……

信息发布者:admin

每年的“感动中国”都能让我们数十亿中国人为之动容,为之深思。通过平凡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了厚重动人的情感。今年让我印象较深刻的这样一个人: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要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着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重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这是“2014感动中国”给朱晓晖的颁奖词。

朱晓晖感动我的有她对老父亲不离不弃的孝心,有她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好学之心,有她自强不息勇于面对困难的决心。

父亲瘫痪在床,就如一个孩子。朱晓晖为了他,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切,放弃了自己良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房子……十三年如一日,守着父亲。而且在这艰苦的生活中,他并没有整日愁眉苦脸,而是经常陪伴父亲,想着办法为父亲加强营养,逗父亲开心,让父亲的笑声飘满小小的车库。十几年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父亲没有长过褥疮,这谈何容易,这其中渗透了她多少的血和泪。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朱晓晖的事迹不正是无法忽视的巨大正能量吗?每个人都有父母,对于长辈,不是一定要生病时才去看望,平时我们就要关注老人,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这看起来很微小,很平凡,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让我为之动容的还有朱晓晖的好学进取之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她还能够挤出时间去学习,去创作,她的“膝盖文学”是她梦想的升华。她爱读书,一些看书读报的经历也许是我们现在无法体会的,这正是一个心中充满对知识渴望的人才能做到的。她的诗篇由年轻时的风花雪月转变成生活的沉淀,对生活的感悟。

面对磨难,她没有退却,既没有抱怨,而是默默地向前,用一颗勇敢的心去书写自己的生活的篇章。她在孔子学堂和绥芬河作家基地做义工时,从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家境。以至于那些同事在网上报道之后才知道身边有这个了不起的令人尊敬的人。她还婉拒了很多想“捐款”给她的人。

一个孝感天下的女儿,一个奋发向上的女子,一个诗意无限的诗人,朱晓晖,您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好榜样,我们要向您学习!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