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词两首教学设计

信息发布者:admin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主备:   施教班级:             施教时期 2014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9.词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并熟练背诵。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合理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写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如梦令》,并熟练背诵。
  
合理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
  
资源
●教材开发:
  
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选择经典的有代表性和学生可读性的诗词优化组合,拓展阅读。
  
●相关材料:
  
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阙。
  
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等。每一种词牌对于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牌既与词的声情无关,又与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起初,只是以某一词牌的代表作品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来创作词。后来,就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供他人照着填写,所以创作词也叫填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743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学生经验:
  
    学生虽然在第九册教材中接触过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但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词的结构、特点,学生还是不太了解,所以学习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学习兴趣较大。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如梦令》,尝试背诵。
  
2.自学课后1个生字,在书上描红。完成《习字册》的字、词部分。
  
3.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尝试理解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4.搜集有关“词”和作者李清照的资料。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课文(4分钟)
  
  
展示以前积累的诗歌。
  
  
  
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3分钟)
  
●      预习作业4
  
介绍、了解作者李清照。
  
  
  
  
  
  
  
  
  
  
仔细观察诗与词的不一样,了解词的特点。
  
  
  
  
  
  
●      预习作业2
  
写好“藕”。
  
  
  
  
  
  
  
  
●      预习作业1
  
1.好、中、差学生分别展示。
  
2.按照节奏读好全文。
  
  
  
  
  
  
  
  
  
  
第三板块:读词想画,从画面中理解意思(16分钟)
  
  
【学程单】
  
①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标题“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分别想象画面,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用优美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在小组内说一说。
  
③自学时间:7分钟。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
  
  
  
  
  
  
  
  
  
  
  
  
  
  
  
  
  
  
  
  
  
  
  
  
  
  
  
  
  
  
  
  
  
  
  
  
  
第四板块:品味词眼,感悟语言精妙(5分钟)
  
读一读,品一品。
  
  
  
  
  
  
  
带着陶醉的语气读好整首词。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2分钟)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咱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了许多许多古诗,积累了许多名句,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吗?
  
(学生小组内展示,再全班展示)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典诗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      预习作业4
  
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教师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以词著名,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词,出示《如梦令》,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呢?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没有。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就是词牌名。
  
●      预习作业2
  
1.  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出示“藕”。
  
(2)教师示范写,提醒注意该字的结构。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的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      预习作业1
  
1. 选择好、中、差三名学生展示。
  
2. 教师提醒:“兴”读xìng。
  
3. 朗读时把握词的节奏。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第三板块:读词想画,从画面中理解意思
  
1任务驱动。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4.导学。
  
  
(1)画面:溪亭日暮。
  
①先来读读第一句“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落日余晖,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见过吗?是怎样的一种美?谁来描绘给大家听听。
  
教师描述。(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面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2)画面:藕花深处。
  
①看着优美的画面,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两句给大家听听。
  
②这些诗句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
  
  
(3)画面:一滩鸥鹭。
  
来到藕花深处,你仿佛听到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第四板块:品味词眼,感悟语言精妙
  
1. 你们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小结: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2. 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里呢?
  
3. 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尝试背出来。
  
  
  
第五板块: 布置作业
  
1.背出《如梦令》。
  
2.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作业
  
设计
1.背出《如梦令》。
  
2.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主备:   施教班级:              施教时期 2014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9.词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并熟练背诵。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合理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写出来。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渔歌子》,并熟练背诵。
  
合理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
  
资源
●教材开发:
  
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选择经典的有代表性和学生可读性的诗词优化组合,拓展阅读。
  
●相关材料:
  
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阙。
  
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等。每一种词牌对于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牌既与词的声情无关,又与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起初,只是以某一词牌的代表作品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来创作词。后来,就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供他人照着填写,所以创作词也叫填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743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学生经验:
  
    学生虽然在第九册教材中接触过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但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词的结构、特点,学生还是不太了解,所以学习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学习兴趣较大。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渔歌子》,尝试背诵。
  
2.完成《习字册》的课文部分。
  
3.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尝试理解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4.搜集有关“词”和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回忆课文(3分钟)
  
1. 背诵《如梦令》。
  
2.齐读课题《渔歌子》。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4分钟)
  
1.朗读整首词。
  
2.注意读好“鳜” “箬” “笠”
  
“蓑”。
  
2.  按照词的正确节奏读好整首词。
  
3.   
  
  
  
  
  
第三板块:再读词,明词意(13分钟)
  
1.明确词所描绘的季节。
  
2. 说说令自己感觉最好的句子。
  
3.自主吟诵,品味词意。
  
(1)“西塞山前白鹭飞。”
  
  
  
  
  
  
  
  
2)“桃花流水鳜鱼肥。”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出词人的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想象画面。
  
  
交流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第四板块:精读,品词(13分钟)
  
  
  
  
  
  
【学程单】
  
①细读这首词,用笔圈画出表示颜色的字词。
  
②仔细推敲这些表示颜色的字词,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自学时间:5分钟。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
  
  
  
  
  
  
  
  
  
  
  
  
  
  
  
  
  
  
  
  
  
  
第五板块:了解诗人,品味诗情(5分钟)
  
1.揣摩作者。
  
  
  
2.了解作者。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第六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2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背诵)
  
过渡: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新的词,是张志和所写的《渔歌子》。
  
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1.出示整首词。
  
2.指名学生展示朗读。
  
3.教师提醒:“鳜”读guì,“箬”读ruò,“笠”读lì,“蓑”读suō。
  
4. 把握词的节奏。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三板块:再读词,明词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学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要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或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卷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第四板块:精读,品词
  
1.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呢?古人的语言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练与绝妙呢?
  
2任务驱动。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品析“青”“绿”。
  
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呢?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字,“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怎样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那是一种怎样的绿?)“苍”——日暮苍山远(那是一种怎样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字,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互换一下?试着想一想,读一读。
  
学生品读,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①词义不符。②音律不和谐。
  
教师小结: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刻地体悟和发现。
  
  
第五板块: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练题目、作者都读一下。
  
学生自主探究。
  
2.了解作者。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743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背出《渔歌子》
  
2.《练习与测试》一—四部分。
  
3.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作业
  
设计
1.背出《渔歌子》
  
2.《练习与测试》一—四部分。
  
3.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