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科学《点亮我的小灯泡》说课设计

信息发布者:墨浓于水丶
一.教材分析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同学在充沛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教材在设计上布置了2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想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讨论电路的4种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教材的这种布局,体现了2大优势:
1.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兴趣。因为点亮小灯泡是小同学很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当小灯泡在自身努力下发出绚烂光芒时,会带给同学个体十足的成绩感。而课程在设计时,首先介入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这是非常迎合同学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于同学掌握电路的具体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有利突破。
但这样的布置是否最大价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动的科学内涵,同学是否在亲历活动中,生发了科学概念,体会到了科学学习中一些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学习不但要面对胜利,更要从容地、冷静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种子与动力。
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我认为需要重新来权衡这些活动的权重,给予新的组合.
首先,描述“小灯泡内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这会令同学觉得有很大难处。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需布置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小灯泡的内外结构,同时掌握相关的名词术语。所以观察小灯泡应成为教学的起始活动,且占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连接小灯泡这个活动中,同学经历的是一场尝试,是一个从偶然到必定的尝试过程,是一场胜利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的尝试活动。其间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同学第一次胜利了,或许第二次又失败了;有的同学也许尝试了几次才获得胜利;有的同学协助同伴点亮了小灯泡;有的同学的电路接发竟然不与同伴相同,但结果却都亮了。
这些在努力付出后求的的胜利,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让同学“胡搞”,让他们去面对自身的失败,总结自身的失败,在失败中体会科学学习的真谛,认识到“科学的胜利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真理。
再次,“电流、电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电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凭借想象和猜测。而电路是建立在电流上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电流过的路,外延又很丰富,有通路、短路、断路等。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必需要把电流和电路概念的教学捆绑在一起,设立成独立的一个活动,存放于“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之后。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3大主要活动而展开。
所以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印象中的小灯泡,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经历连接小灯泡胜利与失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胜利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经历小灯泡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连接亮一个小灯泡,探究出接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学概念:
认识小灯泡、电池自身的结构,如小灯泡由锡点、螺线、灯丝等局部,电池有正负极;
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
二.教学方法
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达成目标的要求,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探究”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保守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括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同学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同学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同学连接小灯泡。操作,从发挥同学主体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为“引导式操作”、“挑战性操作”、“自主性操作”这样三种状态。针对“接亮小灯泡”这个环节而言,由于内容自身能吸引儿童,而且从本活动的教育意义动身,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层面,这样不但有利于发挥同学在连接中的发明性,而且能让同学在胜利与失败的交织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实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同学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4.再认识法(或再体会法)。也称反思法,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堂中主要体现在让同学谈谈活动后的各种想法环节上。
三.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同学认知特点相统一,才干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同学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同学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所以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1.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同学观察小灯泡。
2.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同学连接小灯泡。
3.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同学讨论小灯泡。
具体论述如下: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同学观察小灯泡。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发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3个小活动而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同学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教师则在活动中做好同学情绪的调控与掌握,同时给同学提供一幅小灯泡的内部放大图,提供给同学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此说课设计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_Www.xxJXsj.cN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同学对自身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同学自主地发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认真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小朋友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同学连接小灯泡。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同学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胆发挥自身的创意,经历科学探究的胜利与失败,感受到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无形资源,认识到科学失败的借鉴、启发意义。所以,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提醒同学边尝试边考虑“自身是怎样接亮小灯泡的?是一次就胜利了,还是几次连接才换回的胜利,当时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心理想法?”
同学就是围绕这样的问题自主尝试10分钟,同时把胜利的、失败的实物装置图都记录下来。
在同学自主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班级同学水平层次发展不同步,所以“近距离层次指导”显得很重要——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与其对话,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