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已入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全集》第一卷。画卷恢宏典雅,用笔精当,施色手法多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②《千里江山图》卷为绢本,设色,纵 51.5 厘米,横 1191.5 厘米,比《清明上河图》大得多。它出自北宋画家王希孟之手。
③画家王希孟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一一展现出来。当我们展开画卷,开首的小径将我们引入画卷中,村舍俨然,绿树丛生,渔农安闲,游人自得。作者的巧思置景宛如动人的旋律,在大青绿色调中展开。中段由一组组变化万千、巍然高耸的山体组成,群峰险峻处高耸入云,气势巍峨。这也是画面的高潮所在,奇巧处九曲盘旋,分合得当,寺观田舍,亭桥舟楫,一一具备。随后画面平缓下来,一片江渚,一带远山,由近及远。末了再以耸峙的高峰收尾,好似琴键上的重音,结束这一动人的乐章。卷尾的跋文由蔡京所题,记录了这段作画传奇。
④《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⑤英年早逝的王希孟如耀眼的流星,但他画卷中流淌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心性和对中国壮美河山的浓丽抒写,将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卷相关介绍)
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文章以《千里江山图》卷为说明对象,写了它恢宏典雅、用笔精当、施色手法多变等特点。
B. 文章整体采用逻辑顺序,但也有空间顺序的运用,比如第③段对画卷构图的说明。
C. 画卷开首展现了一组组变化万千、巍然高耸的山体,群峰险峻处高耸入云,气势巍峨,十分壮美。
D. 文中引用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的评价,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欣赏与赞叹之情。
4. 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了“51.5厘米”“1191.5厘米”这组精确的数据,并将《千里江山图》卷的大小与《清明上河图》的大小作比较,准确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卷尺幅巨大的特点,紧扣首段的“恢宏”一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 请从说明性文章语言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作者的巧思置景宛如动人的旋律,在大青绿色调中展开。
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作者的巧思置景比作动人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在构图绘景的过程中构思精巧、布局合理,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6. 近几年,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走红全网。文创产品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将文化主题与实物融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元素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工艺品。请你结合《千里江山图》卷的内容,给故宫博物院设计一款文创产品并简述创意。
示例:文创产品:千里江山丝巾创意简述:选取《千里江山图》经典山水画面,印于丝滑的丝巾之上,丝巾轻柔的质地与画中灵动的意境相契合。这款丝巾可作为日常配饰,能让传统艺术之美融入生活,尽显东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