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有其特有的风格,亭、台、楼、阁、榭、舫、廊等园林建筑,处处体现园林的艺术特点。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皇家园林以宏伟壮丽著称,私家园林则以小巧清幽取胜。
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叠山理水是造园的基本技艺手法,“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叠山理水这种技艺将山光水色与人亲的想法变为现实。峰石作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造景元素,被广泛使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尤其以苏州狮子林中的奇石最为著名。放眼望去,那些石头有的瘦骨嶙峋,有的风姿绰约,有的娇憨可爱,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深沉含蓄……
很多私家园林中都开辟有或大或小的水池以蓄水。以池水映蓝天、映花木、映建筑,也以池水照身、照心。在尽显园林景观之美的同时,也尽显文人的优雅气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可以说都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佼佼者。
(摘编自王其钧《雨中春树人家:品味华夏古建筑》)
材料二:
我们在游览和了解中国文人园林时,一个需要留意的地方就是:文人园林总是与文人阶层对于人格理想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通过园林来表现士人的人格精神。文人园林中,几乎随处可见“寄傲”“洗耳”“后乐”“颐志”等标举园居者人格追求的题额。北宋苏舜钦官场失意之后,在苏州筑“沧浪亭”一园,并著《沧浪亭记》以记其事。“沧浪”园名语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以表现园主不随波逐流的高远志向。
名士贤人的道德气节、文采风流,不仅是士人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对士人生活环境有相当的影响。比如苏州“沧浪亭”中的“仰止亭”里,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文征明的画像以及清乾隆皇帝咏赞他的诗篇。这种设计使小园的景观环境具有了一种文化和人格传承上的脉络和底蕴。
(摘编自王毅《翳然林水:栖心中国园林之境》)
材料三:
点景、隔景、借景、对景、夹景、藏景,这是六种园林造景的手法,也是我们欣赏中国园林的六个角度和方法。
点景,从字面上来看,它就是一个小“点”。它可以是一个亭子、一块石头、一座小桥等。它对于周围的环境,起到点缀的作用,但又不仅仅是点缀。它更是画龙点睛中的那个“点”,对周围的景色起到一个点题的作用,是人们视线的聚焦点。
隔景,就是园林中的隔断。有的是完全隔断,就成了障景。障景,顾名思义,就是起到屏障作用的景物。障景是为了不让园林景色一览无余,而是要让游人慢慢品味,细细欣赏。所谓“欲扬先抑,欲露还藏”是也。琉璃影壁就是一处障景(如图一),它不但起到屏障的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一处非常值得欣赏的景点。有的不完全隔断,或者说是隔而不断,就成了透景、漏景、框景(如图二)。

借景,就是借用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根据所借景致的位置和形式,又分为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实借、虚借等。苏州拙政园远处的北寺塔,被借来当作园林中的景致,这是远借,也是实借。仰望苏州拙政园见山楼的天空,蓝天白云都成了园林中的景色。这就是仰借,也是远借。而蓝天白云、清风明月、春花冬雪这些景物,都是变化的,只在某个时间才会出现。所以,这是虚借。
(摘编自《欣赏中国园林的六个角度和方法》)
4.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下列表述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D
)
A. 中国私家园林常通过叠山理水、布置峰石等方式营造独特景致,如苏州狮子林中的奇石就很著名。
B. 中国文人园林与文人阶层对于人格理想的追求紧密相连,苏州“沧浪亭”的园名“沧浪”就体现了园主不随波逐流的高远志向。
C. 园林中的“点景”元素多样,能起到点缀与点题作用,像亭子、石头等都可作为点景元素。
D. 园林造景的六种手法中,“隔景”是为了让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
5. 结合材料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园林主人以“仰止亭”命名亭子的意图。
链接材料: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①行止。”
【注】①景行:高尚的德行。
示例:园林主人以"仰止亭"命名亭子,表现了他对高尚品德的仰慕与向往。
6. 下面是苏州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的图片,亭子周围荷塘环绕。请结合材料三,赏析这一景点的妙处。

示例:"荷风四面亭"运用了点景这一造景手法,荷塘围绕的亭子成了人们视线的聚焦点,它不仅对环境起到了点缀的作用,还对周围的景色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7. 小优一家想去领略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为此小优制作了一份园林旅游手册。请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帮她将其中的“赏园攻略”补充完整。
|赏园攻略|
|(1)储备园林的知识: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舫、廊等建筑,体现了园林的艺术特点;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皇家园林以
宏伟壮丽
著称,私家园林则以
小巧清幽
取胜;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叠山理水是造园的基本技艺手法。|
|(2)选择游览的地点:
苏州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
|
|(3)运用合适的欣赏方法:
要留意园林里的题额与园名;可以从点景、隔景、借景、对景、夹景、藏景这六个角度去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