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课时练答案 2025年同步导学案课时练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40页解析答案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 分)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吃粽子;文化是艺术,如书法、绘画;文化是技艺,如烧泥陶、制红糖;文化是建筑,如鼓楼、园林;文化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继之……文化,是我们培养个人情操、筑牢心中理想的“根与魂”。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选取一个熟悉的文化载体,以《我与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少于 500 字。
答案:我与毛笔的故事
书房的窗台上,那支狼毫笔静静立在青花笔洗中,笔杆上"学海无涯"四个字被摩挲得发亮。每当指尖触到温润的竹杆,爷爷教我握笔的场景就会漫过记忆的堤岸。
七岁那年春节,爷爷铺开大红洒金纸写春联。我踮着脚扒着桌沿,看他手腕轻转,墨色在纸上晕开如行云流水。"想试试吗?"爷爷把那支比我手掌还长的毛笔塞进我手里。笔杆像条不听话的小蛇,在我汗湿的掌心里打滑,写出来的"福"字歪歪扭扭,墨点溅得纸上全是小星星。爷爷没说话,只是握住我的手,带着我一遍遍画横线。"写字如做人,横要平,竖要直,捺要像雄鹰展翅。"他掌心的温度透过笔杆传来,墨香混着烟草味,成了我对文化最初的嗅觉记忆。
三年级学校办书法展,我挑了最难的《兰亭集序》临摹。写到"之"字时,无论怎么练都不像字帖上那样灵动。我把宣纸揉成一团扔在地上,眼泪砸在砚台上溅起墨花。爷爷默默捡起草纸,在废纸上画了株竹子:"你看这竹节,是不是和'之'字的转折很像?竹子要经风雨才挺拔,写字要耐得住性子。"那天傍晚,我们一起把揉皱的纸一张张展平,爷爷用红笔在每个"之"字旁边画小竹节,直到暮色漫进窗棂,砚台里的墨都结了薄冰。
去年爷爷生日,我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支新毛笔。在洒满月色的书房里,我为他写了"松鹤延年"四个楷书大字。爷爷戴上老花镜,手指轻轻抚过纸面,突然指着"松"字的竖钩说:"这里的钩要像悬崖松,有股向上的劲儿。"他握着我的手腕,带着我补了一笔凌厉的钩,墨色在宣纸上绽开,像极了那年春联纸上的墨梅。
此刻我铺开米字格,笔尖蘸饱浓墨。当第一笔横画在纸上平稳延伸时,我忽然懂得:爷爷传给我的哪里只是握笔的姿势,那笔锋里藏着的,是中国人对方正的坚守,是墨香里浸润的千年文脉。这支毛笔早已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它是爷爷掌心的温度,是宣纸上游走的时光,是我血脉里静静生长的文化之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