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巧夺天工的中国园林艺术
嵇立平
中国的园林艺术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建筑艺术的奇葩,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现见于文字可考的造园始于商周,称之为囿。在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囿”这个字,是指圈养禽兽、挖池筑台、供帝王狩猎和游乐之处,也叫游囿,被认为是最初的园林雏形。如商纣王在现在的河北邢台一带建囿,“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也曾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囿、苑合称始见于秦汉,秦始皇建上林苑,著名的阿房宫就建在上林苑中。两汉时期对秦代上林苑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广长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乘万骑”。苑内还开凿了昆明池、太液池,堆出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为后世皇家园林建设奠定了基本模式。
唐宋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繁荣期,如唐代著名的三大殿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都是宫殿和园苑的结合区。内有太液池、蓬莱山、四大海、曲折回廊、楼台亭阁,以及奇花异草。著名诗人李白触犯杨贵妃的“沉香亭北倚栏杆”的诗句,写的就是兴庆宫内龙池之畔一座用沉香构成的亭子。北宋都城汴梁的“艮岳”是宋徽宗时期营建的御花园,曾因造园搜运“花石纲”而激起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艮岳”内叠石树峰,堆山凿池,林木畅茂,殿阁宏伟,有“尽搜天下之美,古今之胜”的评价,可称为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辽、金、元三代相继在燕京一带兴修皇家园林,至清代达到高潮。出现了以三海(北海、南海、中海)为代表的宫廷御苑及以“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静宜园、清漪园、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区,还有建于承德的皇家行宫避暑山庄。
随着皇家园林的兴盛,一些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出现,称为园、山庄、别墅等。其建筑小巧玲珑,堆砌假山曲水,色彩淡雅素净。最早见于记载的私家园林是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兔园。其后的私家名园有西晋大臣石崇的金谷园、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等,仅宋代的《洛阳名园记》中就记述了洛阳一地近 20 个园子。到现在仍有许多私家园林有遗址可寻,如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上海的豫园,北京的恭王府等。
中国园林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表现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在园址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堆土筑山,引水理池,种花植木,修建亭阁轩榭,辅以匾额、绘画等,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中,使自然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在建园手法上更是多种多样,巧夺天工。如“借景”,即利用高低错落的地形,通过视觉将园林内外的景观连成一体,以突破园子的有限空间,开阔园中观景的视野。再如“障景”,即为了不使园景一览无余,使用假山、竹木、影碑等作为屏挡,把园子遮挡分割,达到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的效果。此外还有移景、点景、对景、框景,以及叠山、引泉、植木等造景手法,涉及了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农林生物、建筑工程等多门学科。
历代造园实践催生出许多能工巧匠和造园大家,如清代戏曲家李渔设计过著名的南京芥子园;明末清初的张南垣父子先后设计过无锡寄畅园,北京玉泉山行宫、畅春园等。同时,造园理论也逐渐成熟,如明代江苏人计成所著的《园冶》就是一部集历代造园技艺大成的科学专著。
孕育于传统文化的中国园林艺术,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崇和模仿,以致有“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
(选自 2021 年 2 月 19 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B
)
2.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借景”和“障景”这两种具体的造景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园林在建园手法上多种多样、巧夺天工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3. 下列句子中的“仅”字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其后的私家名园有西晋大臣石崇的金谷园、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等,仅宋代的《洛阳名园记》中就记述了洛阳一地近 20 个园子。
“仅”字在这里是“只”的意思,强调了光《洛阳名园记》中记述的洛阳一地的园子就有近20个,突出了当时私家园林数量之多,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皇家园林的兴盛带动了私家园林的发展,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4. 文章是采用怎样的结构展开说明的?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中国园林艺术是世界建筑艺术的奇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后分述中国园林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及园林建筑的主要特点等;最后总结中国园林艺术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崇和模仿,有“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这样的结构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