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 年 7 月 5 日下午,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从太空返回两个多月后,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见面会上,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分享了在轨期间的经历和体会。
2023 年 10 月 26 日,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
在轨飞行 187 天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先后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
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开展了 84 项空间科学在轨实(试)验,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于 2024 年 4 月 30 日安全返回。
指令长汤洪波曾经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成员,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时隔两年,他又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航天员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中最年轻的航天员,不到 34 岁就实现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成为有着“敦煌飞天”神话传说的甘肃省首位航天员。
航天员江新林曾经驾驶过坦克,开过战斗机,如今又驾乘飞船进入太空。网友说他从“贝塔”变成“舒克”,又变成航天员。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驻留 187 天,刷新了航天员乘组在轨时间的纪录,被网友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了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三名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三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选自 2024 年 7 月 5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有改动)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 2024 年 7 月 5 日电(记者刘艺、占康)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5 日下午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两个多月后正式与媒体和公众见面。
航天员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疗养恢复、恢复观察三个阶段。在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三名航天员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身心状态良好,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2023 年 10 月 26 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赴太空,三名航天员在轨驻留 187 天,于 2024 年 4 月 30 日平安返回,被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指令长汤洪波曾亲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也是重返“天宫”的第一人。这位刷新了我国在轨驻留时长纪录的航天员说:“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能够有幸见证、参与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感到自豪。”
首次飞天的航天员唐胜杰在太空中度过了自己 34 岁的生日,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航天员。他说:“天地可测,飞天不止。我将一边按照计划进行身体的恢复,一边认真总结飞行经验,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后续训练任务,争取早日重返‘天宫’。”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先后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从操纵坦克到驾驶战机,再到搭乘飞船进入太空,不断刷新人生高度的航天员江新林说:“只有准备到位,才能干得明白。出舱当天,我按照之前训练了多次的动作逐项进行操作,过程很顺利。”
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三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见面会上,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表示,他们时刻准备再次接受挑选,争取再上太空、再立新功。
(选自 2024 年 7 月 5 日新华网,有改动)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新闻报道内容相似,请你为这两则新闻拟一个共同的标题,20 字左右。
2. 新闻报道必须符合事实,语言要准确。请你说说材料一中画线的部分是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
在轨飞行 187 天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先后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学校小记者团准备采访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请你结合材料二中航天员的话,将下面的采访提纲补充完整。


4. 新闻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即新闻立场。这两则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立场的?请从点明事件的意义、呈现的一系列数据、富含感情的用语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