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这则新闻评论思路清晰,结构工整,试简要分析其行文思路。
答案:这则新闻评论开篇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简要概括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并提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接着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一是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二是日本右翼分子仍然否认历史,三是日本右翼分子引起了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警惕和批评,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阐述了观点。最后结合南京成为"和平之城"的变化,强调中国维护和平的坚定信念,收束全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沈 慎
又到一年“12·13”国家公祭日。山河肃穆,草木含悲。中华门城墙上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记录着历史,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上空。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不断被铭记的历史。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 40 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 多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之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沐浴于改革开放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矢志不渝,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这样宣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5 年来,从纪录片《二十二》的热播,到《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再到加拿大多伦多修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今天我们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意志。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苦难历史给中国带来的深刻教训。今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从“开除球籍”边缘的奋起直追,到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40 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史诗般的进步”,迎来了民族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在曾经被侵略者蹂躏的这块土地上,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这块土地上,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何尝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但历史同样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也要看到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关头,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纷繁复杂,唯有激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历史担当,才能筑就民族复兴的坦途。
每当一位幸存者离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就会有一盏灯熄灭,今年已经有 20 盏熄灭,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但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公祭仪式上传来的青少年朗诵的声音慷慨激昂,无数人在“默哀一分钟”中追古思今,一代代人把历史铭刻在了内心深处。81 年过去了,有些变化沧海桑田,而有些追求和梦想却始终如一。
(选自 2018 年 12 月 13 日人民网,有改动)
1. 文章以《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为题,有什么好处?
2.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81 年过去了,有些变化沧海桑田,而有些追求和梦想却始终如一”这句话的含义?
3. 新闻评论具有时效性强、立场坚定、逻辑清晰等特点,请结合这则新闻评论的内容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观点鲜明,概括了文章的中心;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意义。2.不管社会如何变革,中国人追求和平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始终如一。3.①文章开头即点明"又到一年'12·13'国家公祭日",直接关联时事热点,迅速吸引读者关注,突出时效性。②文章立场坚定。如"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等语句,明确传达了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观点;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明确举行公祭仪式的核心意义是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非延续仇恨。③文章从回顾历史到分析现状,再到展望未来,条理清晰,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