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人需要锻炼
杨绛
①大自然的神明,我们已经肯定了。久经公认的科学定律,我们也都肯定了。牛顿在《原理》一书里说:“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劳无功的。”哲学家从这条原理引导出他们的哲学。我不懂哲学,只用来帮我自问自答,探索一些家常的道理。
②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那么这个由造化小儿操纵的人世,这个累我们受委屈、受苦难的人世就是必要的了。为什么有必要呢?
③有一个明显的理由。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要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果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这是我们从人生的经验中看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的道理。
④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⑤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⑥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不能偏心眼儿。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地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⑦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头脑里的智力是很
狡
猾
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察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掩饰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
捉
住
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有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
⑧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须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节选自杨绛《走在人生边上》,商务印书馆 2007 年版。有删改)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2. 文段③④引用孟子和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孟子和孔子等圣贤之言作为道理论据(引用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修身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3. 文段③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论证,将人比喻成顽铁(将人的锻炼比作顽铁的锤炼),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修身(锻炼)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使论证更生动形象,且浅显易懂。
4. 品味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其中的加点词语,按要求完成习题。
(1)头脑里的智力是很
狡
猾
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说说加点词语“狡猾”的含义)
狡猾是指人们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而且不易让人察觉。
(2)
捉
住
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品析加点词语“捉住”的表达效果。)
“捉住”在文中指警惕、察觉并关注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察觉并关注自己私心杂愿的不易,使表达更形象生动。
5. 很多谚语都富有人生智慧,比如文中引用的“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两句谚语对你的启示。
苦难和挫折,有时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比如考试失利、竞赛落榜,当我们遇到这些挫折时,要正确面对,把它们当作对自己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