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荷叶·母亲》中,作者的情绪随红莲的变化而流动。我们在朗读时应采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去呈现?
| | 红莲状态 | 作者情绪 | 语气与节奏 |
| 变 | | | |
| 化 | | | |
| | | | |
答案:红莲状态 作者情绪 语气与节奏
变化 亭亭立着 烦闷 语气低沉,节奏稍快
左右欹斜 不适意 语气低沉,节奏稍慢
被荷叶覆盖 不宁散尽 语气轻松,节奏舒缓
不摇动了 感动 语气昂扬,节奏稍快
5.两首散文诗同中有异,请从下面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角度一:联想与想象
《金色花》写想象之事,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童真;《荷叶·母亲》由眼前的景象生发联想,直接抒发对母亲的爱与依赖。
比较角度二:视角与口吻
《金色花》模仿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口吻,从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荷叶·母亲》站在少女的视角,以少女的口吻,赞颂伟大的母爱,情思细腻,感情真挚。
比较角度三:比喻和象征______
比较角度四: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______
答案:比较角度一:《金色花》写想象之事,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童真;《荷叶·母亲》由眼前的景象生发联想,直接抒发对母亲的爱与依赖。比较角度二:《金色花》模仿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口吻,从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荷叶·母亲》站在少女的视角,以少女的口吻,赞颂伟大的母爱,情思细腻,感情真挚。
6.如果你也可以变化自如,你会变成什么陪伴在母亲身旁?请仿照《金色花》的写法,写一段话。
如果我变成了
一缕清风,我会悄悄地跟在母亲身后。当母亲在厨房忙碌,额头沁出细密汗珠时,我便轻轻拂过她的脸颊,为她送去一丝凉爽,看着她舒心地笑了,我也在空气中打着旋儿,却不让她察觉我的存在。
答案:如果我变成了一缕清风,我会悄悄地跟在母亲身后。当母亲在厨房忙碌,额头沁出细密汗珠时,我便轻轻拂过她的脸颊,为她送去一丝凉爽,看着她舒心地笑了,我也在空气中打着旋儿,却不让她察觉我的存在。
7.
“我”盼望着长高,克服恐惧,在大年初一天未明时独自一人去转椿树。
8.
① 反衬出“我”对长高的渴望。② 人的心灵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自我历练。③ 年幼的孩子怕黑是正常的心理,生动的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写出两点即可)
9.
[示例一]这不是愚弄。母亲明知椿树管不了“我”的个儿,当年让“我”转椿树,是想借着这件事让“我”的胆子变大,心灵成熟,真正成长起来。母亲并没有愚弄“我”,她是为了锻炼“我”才让“我”去转椿树的,她知道“我”转了椿树时笑得抿不住嘴,是为自己的方法成功地锻炼了儿子的胆量而感到高兴。看起来母亲是在愚弄“我”,但这是她教育“我”、锻炼“我”的一种方式,这不是欺骗,而是一种智慧。[示例二]母亲愚弄了“我”。虽然她的本意是想要锻炼“我”的胆量,但她说绕着椿树转三圈可以长高,这是不现实、不科学的,是欺骗“我”的行为。“我”长大后认为那是母亲培养孩子的高明的方式,但那只是“我”的想法,母亲当初可能并没有这样想,她只是在逗孩子玩。
答案:7. “我”盼望着长高,克服恐惧,在大年初一天未明时独自一人去转椿树。 8. ① 反衬出“我”对长高的渴望。② 人的心灵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自我历练。③ 年幼的孩子怕黑是正常的心理,生动的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写出两点即可) 9. [示例一]这不是愚弄。母亲明知椿树管不了“我”的个儿,当年让“我”转椿树,是想借着这件事让“我”的胆子变大,心灵成熟,真正成长起来。母亲并没有愚弄“我”,她是为了锻炼“我”才让“我”去转椿树的,她知道“我”转了椿树时笑得抿不住嘴,是为自己的方法成功地锻炼了儿子的胆量而感到高兴。看起来母亲是在愚弄“我”,但这是她教育“我”、锻炼“我”的一种方式,这不是欺骗,而是一种智慧。[示例二]母亲愚弄了“我”。虽然她的本意是想要锻炼“我”的胆量,但她说绕着椿树转三圈可以长高,这是不现实、不科学的,是欺骗“我”的行为。“我”长大后认为那是母亲培养孩子的高明的方式,但那只是“我”的想法,母亲当初可能并没有这样想,她只是在逗孩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