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拟写一副对联贴在班级学习角,营造读书氛围。(2分)
上联:漫步书山,与经典对话。
下联:
遨游学海,和智慧同行
答案:7. [示例一]遨游学海,和智慧同行。[示例二]泛舟学海,向未来远航。
8. 同学们准备搜集读书故事,绘制成图片装饰学习角,以下故事不合适的是(
A
)(2分)
A. 管鲍之交 B. 囊萤映雪 C. 悬梁刺股 D. 凿壁偷光
答案:8. A(管鲍之交:原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后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
9. 文学角建立后,同学们纷纷在这里借阅图书,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提出,课内的经典文章更需要我们仔细阅读,不应该花过多时间在课外阅读上。对于这一问题,你如何看待?(2分)
课内经典文章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仔细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夯实基础,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化素养;课外阅读同样不可或缺,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激发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与课内学习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两者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我们应该合理分配时间。
答案:9. [示例]课内经典文章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仔细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夯实基础,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化素养;课外阅读同样不可或缺,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激发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与课内学习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两者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我们应该合理分配时间。
10. 甲诗颔联和颈联用了平湖、云峰、
红蕖
、
白鸟
等意象,写出了诗人在庐山隐居读书时
淡泊闲适(或洒脱悠闲等)
的心境。
11. 两首诗同为写庐山的诗篇,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2分)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庐山、对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不同点:《登庐山》语言清新自然,直接抒发了作者在庐山中赏景、读书、隐居的闲适;在山中读书使他原本孤寂的生活变得充实丰盈,被贬谪后的怅然也得以冲淡;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他内心对宁静的渴望。《题西林壁》语言富有理趣,写庐山千姿百态,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指出因身处其中难以看清事物全貌,强调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重要性。一首重在抒情,一首重在说理。
答案:10. 红蕖 白鸟 淡泊闲适(或洒脱悠闲等)
11.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庐山、对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不同点:《登庐山》语言清新自然,直接抒发了作者在庐山中赏景、读书、隐居的闲适;在山中读书使他原本孤寂的生活变得充实丰盈,被贬谪后的怅然也得以冲淡;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他内心对宁静的渴望。《题西林壁》语言富有理趣,写庐山千姿百态,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指出因身处其中难以看清事物全貌,强调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重要性。一首重在抒情,一首重在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