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名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去感受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及其蕴含的传统美德。正所谓“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方知教材魅力无限。”下面,我就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大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分为三个阶段,目标螺旋上升,整体推进。第三学段目标是建立在第一、二学段目标的基础之上,着眼于阅读和写作。
(一) 课程目标
六年级下册为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硬笔和毛笔书写。阅读上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学会浏览和搜集信息。而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上则要求学生敢于发表,留心观察,积累素材,形成和修改自己的文章。能够通过查找资料,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实现综合性学习。
(二)内容目标
围绕本册目标,结合单元特点,我确定了如下内容标准:
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体会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作者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领悟表达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进行交流并运用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
二、说教材
(一)、编写特点:
1、选文精美,情感熏陶。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加强整合,方法习得。本单元从“单元导读”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部分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主题: “了解民风民俗”“话民风民俗”“写民风民俗”,个部分内容加强整合,整个单元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资源丰富,开放灵活。课文中配有精美的插图,相关的阅读古诗词的积累,有趣的文学小故事,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二)、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设有“单元导读”,“课例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等栏目。这样编排目的在于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内容结构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单元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一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让学生了解老舍先生用朴素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教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分别从戏曲、建筑、生活习俗等方面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口语交际和习作、交流平台则让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三)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横向整合
本册教材共设计了六个专题,各个专题间紧密联系。从情感角度看,第一单元的“人生感悟”启发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生活,本单元“民风民俗” 和第三单元“深深地怀念”则教育学生要拥护民族团结,热爱自己的祖国。从文化内涵角度看,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第四单元的“外国名著名篇”相互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多元文化。体现了个单元间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纵向整合
学习本单元之前,我们还学习过五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异域风情”以及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诗歌“中华少年”,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做了准备。 本单元“民风民俗”这一专题不仅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还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中华文化”课文做了铺垫。体现了各学段间目标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教学不是工厂,把学生变成整齐划一的工具;教学不是长年不息的流水,把有棱有角的学生磨成光滑的鹅卵石。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效教学,把课堂留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个性飞扬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以生本的教学理念指导如下教学。
1.自主学习,广泛阅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前,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民风民俗的书籍,搜集和整理了相关的资料,为课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同学们首先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小组里交流,其他组员认真聆听并提出质疑,并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交流展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回答问题,到主动交流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拓展延伸,注重实践。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积累与运用,在于联系生活,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详细,腊月二十三,正月初六等则为略写。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后,我设置了“妙笔生花练写法”的环节,以《元宵节》为主题,有详有略的为大家介绍你的元宵节是怎样度过的?在完成习作的基础上,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及饮食习惯现场给大家讲解或展示。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说评价建议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要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⑴丰富教师的评价语言。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得体,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已经日趋成熟,教师简单的“你真棒!”“你读得真好!”等赞扬的话语,已经无法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时教师就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作为巡视的我会对小声讨论,认真倾听的孩子说:“你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说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其次,教师评价语言要机智巧妙。风趣幽默,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欣然接受评价,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有学生上台展示时,下面的同学小声讨论,我便引用辛弃疾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下面的学生顺势接 “听取蛙声一片”,这时,说话的学生恍然大悟,进而认真听起课来。有时我还会将无声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真诚的鼓掌,都能激起学生心底的浪花,让课堂变得轻松而有活力。
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性的评价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对于那些第一次到讲台展示的同学,我更多采取的是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我还把学生的习作分为优上、优中、优下、良上四个等级。用一个好词加一分,用一个好句加二分,鼓励他们把平时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尤其关注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提高习作水平。
(3)多元化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发言等多项内容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方法评价学生。学生、组长、教师各有一张表,每周评一次,每月统计一次,每学期表彰一次。总而言之,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可以让孩子在评价中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四、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处处皆语文,身边处处是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⑴注重教师自身资源。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自己的文学知识及文化底蕴运用到教学当中,学习课文时,我会把一些名人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指导习作时,我会将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及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听,帮助他们提高习作水平。
⑵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挖掘学生资源。例如,在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时,来自山东,安徽,河南,东北的不同地区的学生就会和我们交流他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⑶重视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教学信息资源包括资源网站、图书、报刊、录像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搜索有关民风民俗的图片、视频给学生欣赏。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民族风情的网站,让学生自主登陆搜集和浏览资料。
⑷关注课堂点滴,捕捉生成资源。生成性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上学生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甚至错误的回答,它们稍纵即逝,教师要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课堂也会因为有了生成性资源而活跃,教学因为有了生成性资源而充满生命的灵性,师生因为有了生成性资源而迅速成长。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民俗风情的魅力所在,在今后语文教学中,我将以此次说教材为契机,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研读课标,教材的能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花开的更加美丽。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