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教学《放飞蜻蜓》这一课,我主要从认识蜻蜓和认识陶行知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认识蜻蜓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结合自己在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说着蜻蜓的知识。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本节课,我让学生在预习时查找资料,学生们找到了许多,有的还把资料打印了出来,张贴到黑板的一角,同大家一起分享,有的学生把收集的资料牢记在心,通过自己的口说出来的,课堂上情绪很高涨,学习的气氛也就越浓厚了。

二、认识陶行知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的教学,引导学生就这些重点词句展开讨论。同时补充了陶行知的资料、故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再次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信息发布者:admin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一课叙述了陶行知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分成三个脉络:1、捉蜻蜓;2、谈蜻蜓;3、放蜻蜓。与教参不一样的是,我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为第一段。把课文的第二至第十自然段作为第二段(陶行知先生谈了两个方面。其一、谈蜻蜓的好处。其二、谈蜻蜓的构造特点)。最后的一个自然段作为第三段。这样分的话,条例非常清楚。

在第一课时分好段落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想想主要写了什么。再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陶行知的循循善诱、和蔼可亲。学生们抓住了“慈爱”、“抚摸”、“拉着”等词,感受到了陶行知的为人。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对陶行知作了简单介绍,学生们对他肃然起敬。我又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了小朋友的话,通过朗读词句,感受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为写好作文引了一点路子。

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学完之后的感受,孩子们都意识到了蜻蜓是益虫,平时要学会保护益虫。我们又讨论了平日生活中碰到的不保护动物的人和事。通过交流,让情感得到了碰撞,让感悟得到了升华。

信息发布者:admin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我将教学要点确定为两点: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并能用书中的相关语句和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蜻蜓,懂得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抓住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体会其对孩子们的爱心和谆谆教导。

一、了解蜻蜓

  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并不困难,在阅读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就了解到了蜻蜓的眼睛、尾巴、吃食方面的相关知识。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补充了从课外搜集到的知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蜻蜓吃尾巴”原来不是真的吃掉自己的尾巴,“蜻蜓点水”原来是蜻蜓妈妈在产卵······孩子们的知识也是很丰富的。

二、走近陶行知

  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为了让学生感受先生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我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描写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相关词语,并写写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快从“慈爱、抚摸、拉着、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商量的口吻”感受到了先生对蜻蜓的爱护,对孩子们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