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验阅读答案

信息发布者:admin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但是(浩浩荡荡  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子这一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  公开)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将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都是经过时间(检查  考验)流传下来。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  必然)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参考答案:
1.浩如烟海   公正  考验  未必
2.√x√x
3.懂得它的语言  知道写书人的意思   明白其中的道理
4.见:
请你写出三句中国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